2006年11月30日星期四

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西班牙塔可山(Montana de Taco)为一座322公尺高的火山穹顶,看似守望着布宜纳维斯塔(Buenavista)的农业地区,,古老的火山口如今已成了蓄水池。特内里费岛(Tenerife)西北部沿岸平原上到处都是香蕉园,灌溉香蕉园的水源即由此而来。香蕉园在肥沃的火山土和亚热带气候中欣欣向荣,在加纳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农产中占了三分之一。然而,这些群岛严重缺乏新鲜饮水,主要是因为降雨量低,又没有河川,于是7座岛屿中有两座几乎全靠滤掉盐份的海水过活。饮水短缺影响了超过百分之二十的群岛居民,而进入这一带的观光客数量已经相当多,对饮水的需求也不断地增长。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以前你可能看到过我们发布的Google Earth上的荷兰裸体日光浴的地标,其实你可能不知道,在荷兰海牙,赤裸和半赤裸荷兰男人和女人们其实已经泛滥成灾了,是的,现在不需要什么望远镜之类的偷窥工具了,打开你的Google Earth,定位荷兰海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十大裸体照片吧。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一名:这个女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不少人认为她是个面朝天的女性,我个人保留怀疑。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二名:紧挨上面那个露胸部的女人旁边一处,我认为这一个可以确定是个女子。她看起来似乎面朝天,并且她头上看上去有一大簇头发,因此可能是女性。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三名:上一位的旁边六间房的地方,又是一个半赤裸的荷兰人,她好像穿着某种短裙。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四名:这一个曾经在其他站点被广泛讨论,不过我还是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人,只是穿的很少而已。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五名:这个人认为他在自己的屋顶是安全隐秘的(他大概没有看过《国家的敌人》这部电影),此人的胸部是全裸的(性别未知,仅从胸部无法识别)。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六名:海滩外面的一个咖啡店里(推测这是开放之前),我们看到某个人镇静地坐在椅子上,并没有察觉到现在全世界都有福来欣赏她裸露的身体。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七名:上面那个裸体主义者也许并且未察觉,在楼房的对面,还有其他人也在裸体日光浴,这个更厉害,几乎完全一丝不挂!顺便说一句,有谁知道谁在这件咖啡店工作吗?好希望去光顾一下。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八名:还是在海滩,有两三个裸体主义者认为他们躲藏在屏风后面就没人看到了,显然他们错了,他们的裸体是无处可藏的。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九名:这个家伙试图将身体躲藏在一些灌木丛中,当然也是逃不出世界淫民的眼睛… 说实在的,我真希望大家一起去扯这家伙的大肥腿。

  第十名:好了,您知道还有更好一个吗?我肯定的还有更加精彩的内容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去搜索吧!找到后告诉我,你会发现那会被我添加到这里。

  感谢Google Earth社区用户的这些发现。

  中文翻译由 William Long 翻译,并首发于Google Earth观察,名为《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英文原文:Top 10 Naked People on Google Earth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国会大厦(也称“帝国大厦”)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德国国家统一后,历时十二年的重建计划已经改变了德国首都的面貌。这里一度是欧洲分裂的象征,现在则是大陆东西两侧的效仿聚会之地。在这个历史悠久却又现代化的城市里,玻璃与钢铁掺杂在十九与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格中。

  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铭文“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上的。

  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目前,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国会大厦。现在,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2006年11月28日星期二

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

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建于1993年至1995年,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并且展有犹太人在德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馆长布鲁门索(MichaelBlumenthal)是德裔犹太人,他的父亲曾被拘禁在布杭瓦尔集中营(Buchenwald)。这座博物馆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

  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称他的设计为“BetweentheLines”(两线/行之间)。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voids”)打断。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意喻着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

  犹太博物馆里,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整幢建筑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沉重铁门,阴冷黑暗的狭长空间,微弱的光线,使参观者无不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藉由此混乱的图形表达出欧洲集体意识中最痛苦回忆之可怖。

  博物馆在2001年9月9日开幕,展示内容包括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它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种族屠杀。其他的种族残杀,还包括土耳其人在1915年到1916年大规模残杀亚美尼亚人(120万人死亡)、赤棉政权在1975年到1979年屠杀柬埔寨人(170万人死亡),以及1994年在卢安达,图西人对胡西人大开杀戒(50万人死亡)。根据国际法,1948年起,种族屠杀被视为一项罪行。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柏林犹太博物馆

2006年11月26日星期日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每年4、5月,荷兰大地就会披上多彩的外衣。自从奥地利大使从奥斯曼帝国带回的球茎于1594年首次开花以来,荷兰的郁金香经过四个世纪的拣选、淘汰,如今已衍生出八百多种变种。荷兰人以两万多公顷的田地(一半种郁金香,四分之一种百合),生产的有花鳞茎植物(约一百亿株)占全球百分之六十五,切花则占全球百分之五十九。荷兰农业雇用了百分之五的劳动人口,是全世界最集约的农业之一,並将荷兰推上全球第三大农产品输出国的宝座(仅次于美国、法国)。但农药导致水质恶化,荷兰因此开始利用天然掠食者来保护作物,尤其是园艺领域的作物,使其免遭疾病和害虫侵袭。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它是工业城毕尔巴鄂(Bilbao)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一环。当初斥资一亿美金动工兴建,整个结构体是由加州建筑师盖里(FFrank O.Gehry),藉助一套v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两万四千平方公尺,陈列的空间则有一万一千平方公尺,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公尺乘以30公尺见方。这项文化名胜已经吸引许多人前来毕尔巴鄂参观,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这多),也为该市盈率带来新生。

  1997年,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作为城市诗篇的建筑,能够将城市中疾走的人群从庸碌的时间中暂时解救片刻,或者仅仅是让我们深呼吸一次,在云淡风清中悦目而赏心,然后幻想夕阳和雨。那些能够将建筑真正作为城市诗篇而书写歌咏的建筑师,在这个时代比真正的诗人还要稀少,一座城市遭遇他们、发现他们、并邀请他们为自己留下吉光片羽,需要的是难得的福缘。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

  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

  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环顾天下,彼时在全世界堪当此大任的建筑师屈指可数,最后双方将目标锁定于洛杉矶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盖氏的建筑向来以前卫、大胆著称,其反叛性的设计风格不仅颠覆了几乎全部经典建筑美学原则,也横扫现代建筑,尤其是“国际式”建筑的清规戒律与陈词滥调。

  深受洛杉矶城市文化特质及当地激进艺术家的影响,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爱之者誉之为天才,恨之者毁之为垃圾,盖里则一如既往,创造力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容忍了盖里,理解了盖里,并日益认识到盖里的创作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1989年,整整60岁的弗兰克·盖里荣获了国际建筑界的顶级大奖——普利茨克建筑奖,这时,他已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变成一位苍苍长者,尽管已功成名就,声誉倾盖一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新的建筑可能性的追问,没有停止过向自由深处抵进的步伐。

  1991年开始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盖里“晚年变法”,跃升到更高创作境界的重要契机。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

  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给,百不能指其一。

  在此中庭下,人们被调动起全部参与艺术狂欢的心理准备,踏上与庸常经验告别的渡口。有鉴于赖特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对艺术展品不够尊重的教训,盖里的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古根海姆博物馆极大地提升了毕尔巴鄂市的文化品格,1997年落成开幕后,它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年余间就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岁入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毕市政府赚得盆满钵满、食髓知味之余,随即邀请全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师为其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古根海姆基金会创造了现代文化奇迹,为博物馆界留下了一个不胫而走的神话,与毕市政府形成“双赢”。弗兰克·盖里也由此确立了其在当代建筑
的宗师地位,并被委托设计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新馆。

  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1996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对它由衷叹服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

  这个作品中盈溢的那种暗合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不仅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千民众,也折服了无数对盖里满怀偏见的建筑师。当然,最幸福的应属毕尔巴鄂市的居民,当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整个博物馆因光阴的流转而幻化出奇异的迷彩,河面粼波浩荡,光影上下相逐,整座城市随一栋熠熠闪烁的建筑舞蹈起来的时候,他们是否已淡忘了城市痛苦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2006年11月25日星期六

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

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

  这只巨大的扇贝壳是用土做成的。起重机沿着稍稍弯曲的路线连续弃土,创造出这一道道相邻的隆起沙地。这些采掘出来的土内含铜矿,土与矿石经过筛滤而分离。铜矿在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铸造厂精炼,由于安装了新设备,该厂如今可将精炼过程中释放的百分之九五的二氧化硫和百分之九十七的砷滤出。1992年通过了一道法令,旨在降低空气污染,要求经营该矿场和附属设施的国营公司,投资数千万美元更新设施。但该公司的产能并未因此而降低,事实上,从2004年起,丘基卡马塔矿场的产能将提高为每年七十五万公吨的铜(2001年时是63万公吨)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