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星期一

英法海底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

  英法海底隧道是一条把英国英伦三岛连接往欧洲法国的铁路隧道,1987年12月1日动工,1994年5月6日开通。隧道横跨英伦海峡,使由欧洲往返英国的时间大大缩短。隧道长度50.5公里,仅次于日本青函隧道。海底长度37.9公里。单程需35分钟。通过隧道的火车有长途火车、专载公路货车的区间火车、载运其他公路车辆(像是大客车、一般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区间火车。隧道由欧洲隧道技术公司经营,但因为隧道建造费用极高,所以债务沉重。

  英法海底隧道西起英国的福克斯通,东到法国的加来,全长50公里,水下长度38公里,这项工程由三条隧道和两个终点站组成。三条隧道由北向南平行排列,南北两隧道相距30米,是单线单向的铁路隧道,隧道直径为7.6米;中间隧道为辅助隧道,用于上述两隧道的维修和救援工作,直径为4.8米。在辅助隧道的1/3和2/3处,分别为两运营隧道修建了横向联接隧道。当铁路出现故障时,可把在一侧隧道内运行的列车转入另一隧道继续运行,而不中断整个隧道的运营业务。在辅助隧道线上,每隔375米,都有通道与两主隧道相连,以便维修人员工作和在紧急情况下疏散人员。

  隧道启用后,把伦敦至巴黎的陆上旅行时间缩短了一半,3小时即可到达。从伦敦飞到巴黎,航程一般需要3小时左右。而事先还要订票,经隧道乘火车,时间一样,却省去不少麻烦。据英国铁路当局估算,每年通过隧道的旅客人数可达1800万人,货运可达800万吨。

  英法海底隧道于1987年12月1日正式开工,造价150亿美元,原计划1993年通车,后延迟一年。修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售股票,由英法财团承建。隧道使用的客货列车,均由2台机车牵引,每台机车功率为7600马力,平均最高时速为140公里。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英法海底隧道

2011年8月21日星期日

荷兰北海保护工程

荷兰北海保护工程

  荷兰又叫尼德兰,即“低洼之国”,西、北两侧濒临北海,莱茵河在这里入海。境内地势非常低平,在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中,约有27%的土地低于海平面,在那里,东南部海拔—二百米的地方就算“高原”了。生活在这样的国土环境里,如果没有海堤和河堤的保护,许多人将失去家园。在历史上,荷兰人民深受北海之苦,海水内侵使千里沃野变成泽国。1282年,海水突破海堤,北海与伏列沃湖连成一片,形成了须德海。据统计,从13世纪至今,荷兰的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万多公顷。但是,荷兰人并未就此屈服。荷兰这个国家有近四分之一的国土在海平面以下。荷兰人与水抗争了几百年,努力捍卫自己的土地。可是,土地开始缓慢下沉。与此同时,海平面渐渐上升。于是,荷兰人采取了极端的应对措施——修建巨型屏障,把海挡住。

  修建屏障是为了活下去。但是这样阻挡海水能坚持多久呢?有证据显示,这一系列宏伟的屏障或许还不足以拯救荷兰。水灾的威胁无时不在。驯服河流、阻拦海水,世世代代的荷兰人都在为此而努力。每一场水灾,都是对创造力的一次考验,让人们将科技的力量发挥到极限。上个世纪的汹涌洪水,促使荷兰克服万难,生生依靠人力建起了一道 30公里的拦海大坝。消除了洪水的威胁,荷兰人在大坝完工后的36年里,填海造田竟达到了1600平方公里。可是,他们错了。1953年1月底,一股强劲的海潮,直扑荷兰海岸,海水长驱直入,有20多万头牲畜被席卷乡间的大浪淹死,1835人遇难——或是因为被困家中,或是在冰冷的洪水中溺死。7万2千人被疏散,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被大水蹂躏的荷兰不肯认输,一项庞大的防洪新计划在这时诞生,被命名为三角洲工程。但是,浩大的工程开工 14年后,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在新的堤坝后面,各种生物相继灭绝。由于海洋被隔绝在外,海洋生物全数死亡。利润丰厚的捕鱼业和海产业也陷入了危机。当局放弃了现行的方案,同时给设计者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建造一种活动的屏障,既能随时关闭、阻挡风暴潮,又能在每次涨潮落潮时,让11亿立方米的水通过河口。解决的办法很特别,但也很简单。放弃固定不动的传统堤坝,采用一个独创的新方案,可升降的风暴潮防护闸。一般情况下,闸门是打开的,海水可以自由进出。一旦受到风暴潮威胁,只需按下按钮,就可以把闸门放下,为后方的陆地和居民挡住洪水。

  1979年,复杂的建造工程开始。完成后的海上屏障既阻挡了海水,又方便了交通,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防潮堤坝。屏障完工后,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完善的保护。在荷兰的防护体系中,只剩下最后一个关键缺口——在这个地方,绝不能设置任何障碍。新水道是鹿特丹的门户通道。作为荷兰的超级港口,鹿特丹为3亿5千万欧洲人服务,每年有超过1亿吨的货物从这里被运往美洲和亚洲。这条水道必须保持畅通。可是,如果洪水涌入开放的水道,就会威胁到一百多万人的生命。致命的风暴潮随时可能袭来,这道难题的答案,是整个防洪体系中最不寻常的一个组成部分。

  怎样才能拦住从北海涌入的风暴潮,又不会妨碍船只航行呢?荷兰人为此设计的巨型设施,又一次让工程界赞叹不已。打造两个巨型浮动闸门——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理念。平时打开让船舶通行;如果洪水来袭,空心的闸门可以马上旋转到位。这座外观独特的设施,是荷兰最新的巨型建筑。展望未来,设计师正在开发新的浮动世界。水上住家,或者叫‘船屋',并没有什么新鲜。但是,荷兰人照例要尝试突破极限。房子随意系在系留桩上,会随着水位的变化上升下降。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荷兰北海保护工程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巴西伊泰普大坝

巴西伊泰普大坝

  巴西伊泰普水电站位于巴西与巴拉圭之间的界河——巴拉那河(世界第五大河,年径流量7250亿立方米)上,伊瓜苏市北12公里处,是目前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由巴西与巴拉圭共建,发电机组和发电量由两国均分。目前共有20台发电机组(每台7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年发电量900亿度,其中2008年发电948.6亿度。是当今世界装机容量第二大,发电量最大的水电站。

  巴拉那河全长4000公里,是南美第二大河。河道中有一段是巴西和巴拉圭的边界。这里矗立着一座人工建筑,将河道截断。它就是伊泰普水坝。这是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大坝之一,每年输出9万千兆瓦电力。水坝全长7公里,水流从大坝倾泻而下,如同巨大的人工瀑布。4万名工人的努力和200亿美元的资金,历时7年的时间,才建成了这座水坝。

  1991年4月,伊泰普水坝成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厂,电力输送一直畅通无阻。直到2001年1月21日,伊泰普的18个巨型涡轮机中有13个突然停止运转,电力供应中断了。为此,专家展开研究,结果耗费120亿美元升级输电系统,防止以后再发生类似的大停电事故。仅仅一个下午,巴西各城市就体验到了他们对伊泰普的电力依赖到何种程度。20年来,伊泰普水坝一直是一项非凡的人类工程成就,最近被工程师们评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水坝促进了巴西的城市和工业发展。但是,大量依靠水力发电也要付出代价。近年来雨量减少,导致水坝电力生产下降,政府不得不采取断电和能源配给措施。全球各界也逐渐意识到,水力发电大坝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干枯的树梢提醒着人们:这里的一个河谷已经永远消失,巴西人为获得电力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巴西伊泰普大坝

2011年8月7日星期日

英国威尔特郡西尔布利山

英国威尔特郡西尔布利山(Silbury Hill)

  大还是小,真的那么重要吗?在威尔特郡人看来是确实如此。令当地居民引以自豪的是,自己的家乡拥有欧洲最大的人造土山——西尔布利山(Silbury Hill)。这座高130英尺,占地5英亩的人造山,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建造的,至今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建造原因。但一些人相信,它可能是古时候的一个墓地,也有人认为是它是恶棍的杰作。目前人们可以确定的是,西尔布利山主要由白垩构成,建造需要耗费1800万个工时。为了防止人为破坏,政府已禁止公众爬山。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英国威尔特郡西尔布利山

2011年8月1日星期一

加拿大新布伦斯维克磁山

加拿大新布伦斯维克磁山

  加拿大新布伦斯维克磁山(Magnetic Hill)这个世界一流的旅游奇观位于新布伦斯维克的蒙克顿,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每年都切身感受到磁山的“拉力”。地理学的这一怪现象是在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当时的司机称,在市内一座起伏不定的小山上开车时,自己的汽车被一种奇妙的力量拖拽,即使关闭发动机也是如此。

  “磁山”这个名字可能让人认为怪异现象是受磁场干扰所致,但实际上,根本与磁场无关。更准确地说,司机的经历只是一种离奇的错觉,这种错觉是起伏不定的地形造成的。如果想亲身经历这种新鲜事的话,其实也很简单:只需把汽车停在山脚,让汽车保持空挡状态。很快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汽车——无论车身有多大,开始自动爬坡。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加拿大新布伦斯维克磁山

2011年7月25日星期一

美国卡尔斯巴德巨穴

美国卡尔斯巴德巨穴

  卡尔斯巴德巨穴(Carlsbad Cavern)在新墨西哥州瓜达卢普山脉。很早以前的卡尔斯巴德巨穴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深洞,无数的海洋生物在这里栖息。2.5亿年后,由于大量水分蒸发,一度是海洋乐园的巨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令人着迷的岩石暗礁集中营。由于海水曾经在这里“定居”,现在的旅游者仍可以发现含有石灰石的钟乳石和石笋,除此之外,100万只墨西哥无尾蝙蝠也在巨穴安家落户。卡尔斯巴德巨穴深300英里,人眼所能看到的部分只占整个巨穴的十分之一。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美国卡尔斯巴德巨穴

2011年7月18日星期一

西班牙直布罗陀岩山

西班牙直布罗陀岩山

  几个世纪以来,位于西班牙附近海面的直布罗陀岩山(Rock of Gibraltar)一直像一个耸立于海面的岩山一样巍然屹立,世界上很少有地方能比直布罗陀岩山更令人难忘了,这座高1396英尺的完整地表岩层——侏罗纪时期的石灰石,坐落于伊比利亚半岛,有时也被称为“大力神之柱”。雄伟壮观的直布罗陀岩山是大约5500万年前非洲板块与欧洲板块猛烈碰撞的产物。

  多年以来,这座岩山一直被英国人用作防御工事,修建了复杂的地下出口与隧道系统。人们经常用“如直布罗陀岩山般固若金汤”来形容这一地区的军事基地。由于崎岖的地形和占领者灵活的军事部署,直布罗陀岩山成为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西班牙直布罗陀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