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星期一

美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

华盛顿国家大教堂

  华盛顿国家大教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的正式名称是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Cathedral Church of St.Peter and St.Paul)又称华盛顿大教堂,是美国圣公会大教堂,向全国人民开放,就此意义而不属于任何教派,表现出美国基督教的“泛化”倾向,这一点从美国“感恩节”的演变也可见一斑。

  感恩节(ThanksgivingDay)亦称“感谢节”,原是美国基督徒的一个节日,后演变为美国全国性习俗节日。它源自北美英国殖民地普利茅斯,始于1621年。1620年11月下旬,102个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商船抵达北美科恩角,建立起“普利茅斯村”。他们到达新大陆后因人地生疏、缺少饮食而陷入困境,不少人死于饥寒和疾病。多亏当地印第安人的接济才度过了他们在北美的第一个严冬。到第二年,印第安人教会了他们种植玉米、荞麦和饲养火鸡等。这些新教徒经过辛勤劳作获得了来北美后的第一个丰收,大家奔走相告,异常高兴。有人为此建议过一个感恩节来庆祝丰收并感谢上帝的恩惠。于是,他们在1621年11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四举行欢宴,当地印第安人酋长也带了人马和食物前来助兴。大家制作出南瓜馅饼、玉米点心、烤火鸡和野鸭肉,拿来自己酿造的野葡萄酒,大摆筵席,开怀畅饮,尽情歌舞,并举行射击打靶等游艺活动。此后,新移民们年年庆祝,并推广到北美各地,形成了“感恩节”庆典之风。1795年,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宣布“感恩节”为全国性节日,从而正式有了这一美国全国公民的盛大节日。起初感恩节的日期屡有更改,并不固定。1863年,林肯总统曾宣布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日期。但直至1941年,美国国会才最后确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并规定节日期间放假4天。美国在庆祝感恩节时通常有大规模的化装游行,并组织各种乐队、仪仗队和舞蹈队等上街表演。而火鸡和南瓜馅饼等则成为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美国实行政教分离,原不打算建立国家教堂。1893年在奋兴布道运动促进下,美国人宗教虔诚性普遍上升。在此形势下,国会一改初衷通过法案,在哥伦比亚特区建立大教堂,“作为刺激宗教、教育和慈善的学校”。在决定教堂建筑风格时,负责该工程的主教制教会主教亨利·耶茨力排众议,坚持采用哥特式风格。自1907年该教堂奠基起,历时83年,到1990年竣工。

  教堂完全是英国哥特式结构,用大理石建造巨大穹顶,配以长柱尖顶、卷形花边、各种浮雕、怪兽滴水咀,镶有各种彩色玻璃。该堂比例匀称,线条明细,令人叫绝。人们入内顿感其神圣庄严。大堂旁另建儿童小教堂,大门上雕有各类新奇动物,相对低矮的圆顶给人以舒适、亲切之感,与大堂形成鲜明对照。该堂建在原圣阿尔巴教堂地基上。在奠基典礼时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亲临,有一万多全国各地来的群众参加。1912 年后陆续交付使用。威尔逊总统、二次大战时的国务卿贺尔及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遗骨均葬于此堂;艾森豪威尔总统的葬礼、里根和布什总统的就职礼拜仪式也在此举行。

  著名的马丁·路德·金也为此教堂增色不少,马丁·路德·金(1929~1968)作为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牧师,1954年起参加美国有色人种协会,积极反对种族隔离制度。1957年被选为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主席,在南方21个主要城市组织集会,发动黑人争取公民权利,1963年8月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织了一次25万人的集会,反对种族歧视,要求种族平等。1964年迫使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案。一贯主张非暴力主义。但仍多次被捕入狱。马丁·路德·金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1968年3月组织“贫民进军”,途经田纳西州孟菲斯市时被种族主义分子枪杀。马丁·路德·金在遇难前一周曾在此布道。在美国人心目中,该堂地位非同一般,不愧为国家教堂之称。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华盛顿国家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