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秘鲁”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秘鲁”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

秘鲁戈克塔瀑布

秘鲁戈克塔瀑布

  秘鲁的戈克塔瀑布(Gocta Falls)是世界第五高瀑布,落差达到760米。在秘鲁查查波亚斯地区,当地人几个世纪前就已经发现了这个两级瀑布,但直到2005年德国人斯特凡•泽门多夫和一个秘鲁探险团实地考察后,它才为外界了解。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秘鲁戈克塔瀑布

2009年5月17日星期日

秘鲁石塔——西半球最老太阳观测设施

秘鲁石塔——西半球最老太阳观测设施

  秘鲁一处叫作“昌克罗十三塔”的遗迹多年来让众多考古学家困惑不已。1日有研究指出,这13座石塔可能是西半球最古老的太阳观测设施,为世人了解其作用提供独特视角。

  秘鲁沿海沙漠地带一座矮山山顶,13座石塔已静静矗立约2300年。它们高度从约1.8米到6.1米不等,间距4.7米到5.1米,排列成一条300多米长的弧。

  秘鲁和英国科学家在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昌克罗十三塔是公元前300年到前200年建成的太阳观测设施。

  “石塔保存较好,拐角大多倒塌,不过遗存部分足够复出原貌,”秘鲁国家文化研究所考古负责人伊万·盖齐在论文中说,石塔沿地平线而建,南北方向排列,每座塔东西两侧都有观测点,能记录太阳的上升和下降弧,由此得出的太阳历可以精确到几天之内。

  “事实上,从各塔东西两个观测点看去,这些塔刚好覆盖太阳升降的运动弧度。这给我们清晰提示,即它们专门用来便利人们观察太阳升落,”另一名论文作者、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克莱夫·拉格尔斯说。

  百年困惑

  自从19世纪人们发现昌克罗十三塔以来,就对其用途备感困惑。

  由于每座塔南北各有一道楼梯通往塔顶,塔周围又有防御工事,最初考古学家曾猜测这些塔可能是堡垒、祭祀中心或神殿。“19世纪以来,有研究认为它们与月亮有关,但没人能得出深入结论,”盖齐在论文中说。

  在研究塔周围军事设施时,盖齐对石塔用途产生新想法。为论证这自己的观点,盖齐花费数年与英国考古天文学权威拉格尔斯联系。

  “在驱车5小时前往石塔遗址的过程中,我可以看出他有点怀疑,”盖齐回忆说,“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做过一些测量后,他意识到,我们提供的观点完美解释了石塔的用途。”

  拉格尔斯表示,关于昌克罗十三塔的猜测往往经不住推敲,但这次不同,诸多考古证据都能证明他们的观点。

  作者成谜

  根据盖齐的发现,昌克罗十三塔的建造者比印加人更早开始观测太阳并举行相关仪式。

  研究人员找到证据,表明在两个观测点曾举行过祭拜仪式。西观测点供奉陶器、贝壳和石制工艺品,而东观测点可能是仪式举行地。

  “数千人可以聚在一起看难得的太阳现象,这些现象可能与政治议程有关,”盖齐说。

  论文进一步指出,建于公元前4世纪的昌克罗建筑群,极可能在有关太阳的祭祀典礼中发挥重要作用。昌克罗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400公里,方圆数公里,拥有厚墙、掩体等防御工事。

  盖齐说,对于谁是昌克罗的建造者,人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推测他们应该比印加人还早上百年。他表示,秘鲁尚有许多考古谜题等待人们去探究。

  来源:CCTV科学探索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秘鲁石塔——西半球最老太阳观测设施

2006年10月10日星期二

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字叫“纳斯卡”的小镇。小镇边上有一片广袤的荒原,人称“纳斯卡荒原”。在这片辽阔的原野上,有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

  本世纪中叶,一支考古队来到纳斯卡荒原进行考察。他们在寻找水源时,意外地发现荒原上有许多“沟槽”。“沟槽”深度为0.9米,宽度有的只有15厘米,有的达20米。当时他们弄不清楚这“沟槽”是怎么回事,称这是“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

  之后,考古学家从高空俯瞰,才发现这些“沟槽”是组成许多巨大图案的线条。

  这些巨大图案内容丰富: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有类似现在的飞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图案;有人形的图案,其中有一个人形,只有一个头和两只手,且一只手仅有4个手指……这些图案线条精确,互不交叉,画面栩栩如生。这些图案是什么时候创制的?是谁创制的?创制这些图案干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些问题。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一些巨画标明宝藏的所在,但一般人无法“读懂”“密码”。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体育活动的场所,那些图案为各项体育活动而设计的。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那些图案中的每个图像分别为各个氏族的图腾。

  总之,纳斯卡荒原图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2006年9月17日星期日

秘鲁马丘比丘城堡

  马丘比丘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马丘比丘”在印加语中意为“古老的山巅”。古城海拔2280米,两侧都有高约600米的悬崖,峭壁下则是日夜奔流的乌鲁班巴河。由于其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怀古圣地名单。

秘鲁马丘比丘城堡

  印加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摧毁后,遗族从首都库斯科等地退守安第斯山区,马丘比丘是其最后的根据地之一。遗址在库斯科城西北约70千米处的高山之巅,外人极难进入,学术界直到1911年才知其存在。古城建于安第斯山两座险峰间的鞍形山脊上,3面是陡峭的悬崖,仅南面可供出入。城墙带有城壕,城门建在山脊最高处。城中心广场周围有神庙、宫室及民居住宅,砌筑均很牢固,城郊四周山麓布满梯田,充分显示出印加人精于石构工程和山区农作的特点。城外有建在岩石裂隙中的墓葬。

  马丘比丘古庙位于一座非常美丽的高山上,海拔两千四百三十米,为热带丛林所包围。该庙可能是印加帝国全盛时期最辉煌的城市建筑,那巨大的城墙,台楷,扶手都好像是在悬崖绝壁自然形成的一样。古庙矗立在安第斯山脉东边的斜坡上,环绕着亚马逊河上游的盆地,那里的物产丰富。

  古城遗址位于古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城南部112公里的高原上,海拔2560米。大约1450年,印加帝国统治者帕查库特克·印加·尤潘基建造了该城。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秘鲁攻占了马丘比丘,但最终将它遗弃。

  1911年,美国探险家海勒姆·宾厄姆发现了完全掩盖在一片厚厚热带树林之下的古城遗址。此后,随着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古老的马丘比丘开始向现代社会透射出它曾经辉煌的帝国文明。遗址虽只剩下残垣断壁,但当初兴盛时期的壮观风貌依稀可见。古城街道狭窄,整齐有序,宫殿、寺院、作坊、堡垒等各具特色。它们多用巨石堆砌而成,没有灰浆等粘合物,大小石块严丝合缝,甚至连一个刀片都插不进去。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丘比丘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秘鲁马丘比丘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