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25日星期日

谷歌地图上的亚洲“霍克”防空导弹基地

Google Earth上的亚洲霍克防空导弹基地

  霍克(HAWK missile system)地空导弹是一种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中程、中低空防御,可对付喷气式飞机、旋翼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各种目标。Google Earth社区的军事区有一个美国部署的“霍克”防空导弹基地的地标,包含了美国在亚洲很多盟国和地区部署的“霍克”防空导弹的详细情况,包括韩国(前段时间韩国就因为导弹防御被Google Earth泄密而恼羞成怒)、日本、台湾、新加坡、以色列、约旦等地区的防空导弹基地,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军事地标,中国大陆应该对台湾的“霍克”防空导弹基地最感兴趣,这些防空导弹基地被曝光引发一个疑问还是泄密问题,比如中国如果攻打台湾,完全可能根据这些防空导弹地标,通过最新的导弹将这些系统摧毁,然后再利用空军进行空袭,从这个角度上看,Google Earth的确存在一些泄密的可能性。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Google Earth上的亚洲“霍克”防空导弹基地

  下面是来自军事杂志的关于“霍克”防空导弹的一些技术性资料

  霍克(HAWK missile system)地空导弹是一种低层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中程、中低空防御。可对付喷气式飞机、旋翼飞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等各种目标,该系统为机动式,具有全天候/昼夜作战,火力猛、可靠性高、抗电子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霍克最初命名为“猛禽”,后来变成“全程寻的杀伤器”(Homing All the Way Killer)的缩写,即霍克。霍克地空导弹系统是美国最老的防空导弹系统之一,自60年代初以来,一直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主要防空武器。40年来,雷声公司总共制造了37000枚霍克导弹,每枚导弹的单位研制费为25万美元,每个火力单元(发射排)的单位换装费是1500万美元。

  霍克系统的组成

  霍克导弹作战单元主要由捕获、火控和射击三大部分组成,包括一部用于目标监视的脉冲捕获雷达、一部用于目标跟踪的高功率照射雷达、一个内设操纵台的指挥所、一套MK XII敌我识别问答系统和三套三联装发射装置。

  霍克系统的目标探测信息由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提供给火控部分,用于交战评估。目标数据也可通过数据链由遥控探测系统获得。火控系统通过高功率跟踪雷达锁定目标。发射可采用人工和自动两种模式,一次可发射一枚或多枚导弹。霍克系统的雷达和导弹均具有多种电子对抗手段。

  一般霍克系统按营的建制部署,通过陆军战术数据链与TSQ-73导弹指示装置(指挥、控制单元)进行通信。每个导弹发射连配备2个火力单元。每个火力单元配备2个发射班。每班3套发射装置,配备1部脉冲目标捕获雷达和1部连续波目标捕获雷达。每套发射装置配置3枚导弹。而美国海军陆战队防空联队的每个空中管制中队部署一个轻型防空导弹营。

  霍克导弹系统的改进

  改进后的新型霍克导弹系统主要由AN/TPS-59雷达、霍克导弹及发射系统、防空通信平台(ADCP)三大部分组成。除此之外,还包括与海军的宙斯盾雷达、陆军的爱国者系统雷达和空军的空中预警与控制系统(AWACS)飞机上的雷达等探测器实现一体化的新软件,以及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终端。AN/TPS-59雷达主要用于目标探测、目标识别和跟踪。发射系统负责运输、保护和发射导弹。霍克导弹采用雷达制导,利用近炸破片毁伤目标。防空通信平台将TPS-59雷达与霍克导弹和其它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连接起来,以实现导弹的纵深防御。按照目前的计划,正在对AN/TPS-59雷达、霍克导弹及发射系统进行改进,而防空通信平台将是新增的配套系统。

  霍克系统最为显著的改进包括:

  改进海军陆战队的主要对空监视雷达——AN/TPS-59雷达。AN/TPS-59雷达装置是海军陆战队的防空指控系统,作为海军陆战队的防空地面特遣部队的主要探测系统,为战术防空作战单元提供空中目标信息和原始图像。它还可以作为遥控探测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前沿部署。改进后的雷达可探测740公里以外、150公里高度的战区弹道导弹。首批改进后的AN/TPS-59雷达已于1998财年装备部队。

  防空通信平台是为霍克系统配备的全新系统,它将连结AN/TPS-59雷达和霍克导弹连,并将向战区其它探测系统传输格式化数据。这将使霍克系统能够通过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与其它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进行通信。这些链路将允许防空指挥官用其它导弹防御系统引导霍克系统,并将霍克系统集成到战区导弹防御体系结构中。这种防空通信平台已于1997财年开始生产。

  霍克导弹和弹头经改进后,可使霍克系统更有效地对付敌方弹道导弹。特别是弹头和引信方面的改进使霍克导弹成为“更具杀伤力的导弹”。发射系统的改进使霍克系统更具机动性,也使发射系统与导弹之间的相互联系大为改善。

  部署后,改进的AN/TPS-59雷达和防空通信平台将配属给海军陆战队防空联队下属的海军陆战队空中管制中队。

  部署情况

  现在,该系统已在很多国家部署,其中包括美国、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荷兰、挪威、日本、埃及、约旦、以色列、科威特、葡萄牙、西班牙、瑞典、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等。台湾拥有霍克/霍克改进地空导弹近1000枚和3联装发射架约100部。在陆军部队编制了4个霍克导弹营,是台湾目前现役主力中程地空导弹。

2007年2月24日星期六

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

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

  马哈巴利普拉姆城又称为“七寺城”,是泰米尔纳杜邦的旅游胜地,濒临孟加拉湾,早在七世纪就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198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该城过去曾是海港,曾发现过中国、波斯和罗马的古币。马哈巴利普拉姆建筑是7至8世纪期间,帕那瓦国王们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开辟岩石而建的。其中特别著名的有战车形式的庙宇,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和里瓦治寺院。马哈巴利普拉姆浮雕凿刻在海边两块高达60米的巨岩上,讲的是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的《摩柯婆罗多》中的英雄阿朱那的故事。有形象生动的神灵、魔鬼和动物的图像100多幅。建筑物上数以千计的雕刻表现信徒们对湿婆神的崇拜。沿海岸线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鹅卵石,形成了奇特的鹅卵石风景线。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印度马哈巴利普拉姆

2007年2月23日星期五

印度德里莲花庙

印度德里莲花庙

  莲花庙位于德里的东南部,是一座风格别致的建筑,它既不同于印度教庙,也不同于伊斯兰教清真寺,甚至同印度其他比较大的教派的教庙也无一点相像。它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类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的教庙。

  莲花庙的外貌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故称“莲花庙”。它高34.27米,底坐直径74米,由三层花瓣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边上有9个连环的清水池,拱托着这巨大的“莲花”。德里莲花庙的形状之所以采自莲花,与印度的历史有一定关系。莲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为神物,在当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贵为国花,所以这座庙宇一建成就备受印度人的喜爱。莲花庙的内部设置十分简单,只是一个高大空阔的圣殿既无神像,也无雕刻、壁画等装饰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着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长椅。白色是该庙最主要的色调。进庙的教徙以及参观的人也不需进行什么特殊的仪式,只要脱鞋进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祷就行。莲花庙的周围是一大片碧绿碧绿的草坪,其间点缀着一簇簇花木。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印度德里莲花庙

2007年2月21日星期三

日本皇宫

日本皇宫

  日本皇宫是天皇的起居之地,位于东京中心千代田区,是天正十八年(公元1590年)由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德川家康修筑。是日本天皇及其家庭成员居住的宫殿。

  它是一处占地23000平方米的日本传统建筑,有绿色的瓦顶、白色的墙壁和茶褐色的铜柱。其中正殿是整个宫殿的中心,皇室的主要活动和外交礼仪都在正殿的“松之阁”举行,长和殿是天皇接受群众朝贺的地方,丰殿内有大宴会场、常御殿为天皇内宫。此外,宫内还有花阴亭、观瀑亭、霜锦亭、茶室、皇灵殿、宝殿、神殿、旧御府图书馆。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日本皇宫

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

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

  世界闻名的英国天文台,现位于英国南海岸苏塞克郡的赫斯特蒙苏堡。格林威治天文台始建于1675年,位于英国首都伦敦的格林威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往新址,但保留了“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名称。1884年,经过这个天文台的子午线被确定为全球的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子午线,也称为本初子午线,即零度经线。

  格林威治天文台初建之时,目的在于精确地观测月球和恒星,帮助航海家确定经度。现在它已经发展为英国的一个综合性光学天文台。1999年12月28日,一种新的时间系统——格林威治电子时间(GET)正式诞生,它将为全球电子商务提供一个时间标准。而原有的格林威治时间(GMT)仍将保留,作为21世纪的世界标准时间。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

2007年2月19日星期一

印度阿姆利则金庙

印度阿姆利则金庙

  阿姆利则是印度锡克教圣地,是旁遮普邦第一大城市,与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城相对。据说这里曾是锡克教第一代祖师那纳克修行之地,1577年第四代祖师拉姆?达斯建造,第五代祖师阿尔琼?德沃发展,以后历代祖师、国王都做了贡献。城内金庙以通体鎦金而组名,为锡克教的总部和行政文化中心。在金庙门前有一广场,平常是人们从事商贸之地,它是教徒聚会的场所。9层高的阿德尔高僧塔,是纪念第六代祖师赫尔?高温德的儿子所见。锡克教徒每年印历4月在此举行庆祝丰收的拜喀节,几十万朝圣者聚集在圣湖边,唱歌、开诗会、赛马及举行各种游戏活动,时间长达3天。金碧辉煌的金庙,不仅是锡克教徒的圣地,而且也是印度的游览名胜,每年游客川流不息。

  阿姆利则金庙坐落在一个叫做“神池”的水池中央,四周的墙壁上镶嵌着熠熠发光的大理石,整个建筑几乎通体镏金,极为壮观。这座被誉为“锡克教圣冠上的宝石”的建筑,风格典雅,造型优美,既有伊斯兰教建筑的肃穆庄重,又有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锡克教是印度影响比较大的一个宗教,也被列为世界十大宗教之一。锡克教是在16世界初由那纳克祖师所创建,由于追随他的弟子们都自称是“锡克”,意为“门徒”因而这门宗教就被称作“锡克教”了。金庙是印度锡克教的神庙,庙分为三层,系印度教传统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形式融合的典范。第一层是教徒祈祷大厅,以大理石板铺地,嵌有几何线形不规则图案,豪华四方大理石柱分布在厅四周,柱上雕有美丽的对称花纹,凹凸棱角。第二、三层为经室、圣物室、博物馆等,奉有1604年放置的《阿低格兰特》根本经典,置放在神圣的祭坛上。庙顶有4个精致的小亭,中间是1个硕大的钵形塔,与4个小亭的塔顶浑然一体。金庙的第二、三层和顶上裸露的地方都铺上了镀金的铜叶片,使整座建筑金光闪闪,白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夜晚在月光和灯光下反射出夺目的光彩。金庙坐落在人工开凿的、面积150平方米的圣湖中间,一条60米长的栈桥通往湖的中央。平静的湖水将庙倒映于水面,更增添了庙的特殊魅力。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印度阿姆利则金庙

2007年2月18日星期日

德国圣母大教堂

德国圣母大教堂

  闻名于世的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在被炸毁59年后得以重建,2005年10月30日,德累斯顿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圣母大教堂重建落成典礼”,包括德国总统、总理、英国王室代表等政要在内的10万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

  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始建于1726年,采用了圆形拱顶、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筑方式,是由木匠大师奥尔格·贝尔主持设计修建的,历时17年方才建成。圣母大教堂高95米,规模巨大,精巧华丽,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筑的代表作,是这座古老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德累斯顿最亮丽的风景,有许多音乐大师和艺术大师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二战末期圣母大教堂在英美空军的轰炸下化为废墟,仅剩下13米高的一截残壁,这是战争给德累斯顿人们带来的永远的伤痛。德国统一后,在英美等国家的捐款支持下,德国决定重建圣母大教堂,从1994年开始,重建工作耗时11年,花费1.79亿欧元。重建后的教堂基本按照原样修建,许多遗物都被精心保留下来,并成为教堂建设原料的一部分。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德国圣母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