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1日星期五

英国布莱尼姆宫

英国布莱尼姆宫

  布莱尼姆宫这个名字起源于1704年8月13日在多瑙河北岸进行的一场具有决定性的战争。在多瑙河北岸附近有一个叫做布莱尼姆的小村庄,法国领导人马歇尔塔拉尔曾经在这儿修过防线;也是在这儿,马德罗第一任公爵,约翰·邱吉尔战败路易斯十四的军队,赢得了一场伟大的联盟胜利,从而在法国的统治下,拯救了欧洲。

  为了表彰马德罗在保护霍兰和奥地利、防止法国入侵方面的功绩,慈善慷慨的女王安妮赋予其“伍德斯托克”的王室荣誉,并为其修建了“布莱尼姆宫”。该建筑于1705年开始施工,在东门上立有碑文,内容如下:在慷慨的君主幸运之光照耀下,这所房屋建给约翰马德罗公爵及其夫人萨拉,由温布勒先生在1705年到1722年建成。“伍德斯托克”的王室荣誉称号及该建筑物均由女王陛下安妮赐给,并经议会所确认。

  当马德罗公爵隔海继续为他的女王不断带来好消息的时候,其敌对势力则想方设法破坏女王对他的厚爱。结果,批准给他建造布莱尼姆宫的资金没有到位,使得他们拖欠了石工、雕刻者以及其他包括温布勒建筑师共£45,000.在1712年,建造布莱尼姆宫的所有工作被迫停止。女王安妮逝世后,马德罗公爵和夫人跟那些尚未付酬金的工匠和支持者协商用公爵自己的钱来完成这个宫殿的修建工作。

  英国布莱尼姆宫于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英国布莱尼姆宫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贝勒伊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贝勒伊宫

  伊斯坦布尔的著名宫殿,还有19世纪苏丹阿布都拉兹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沿岸,用白色大理石为原料建造的,一座充满着玉兰花、庭院如梦境般的宫殿——贝勒贝伊宫,过去是苏丹的夏日别墅和外国贵宾的招待所。耶勒德兹宫,以一系列楼阁与清真寺为一体,其中最宏伟雅至的“夏垒”是苏丹们生活、娱乐的地方,可谓奢侈至极,庭院里有来自全世界的奇花异木,其景色被称为博斯普鲁斯海峡最杰出的一角。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贝勒伊宫

2007年8月29日星期三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宫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宫殿

  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金角湾及马尔马拉海的交会点上有一座辉煌的建筑,这就是从15世纪到19世纪帝国的中心──托普卡普宫殿。

  在这迷宫般的豪华至极的地方,当年苏丹们接受谒见,治理国事。

  宫殿外侧被称为第一庭院;第二庭院的右侧,原来是笼罩在柏树及梧桐的绿荫下的宫庭的餐房,现在则成了奥斯曼帝国时代水晶制品、银器以及中国陶磁器的收藏展示馆。

  左侧是苏丹的后宫深宅,苏丹的妻妾及子女们曾经在那里生活。在奥斯曼帝国的几百年中在此所发生的许多阴谋事情颇受旅客的好奇。

  在第三庭院有谒见室、苏丹.阿合麦特三世(Sultan Ahmet Ⅲ)的图书馆、苏丹和其家庭的服装展示馆、珠宝馆以及价值连城的中世纪撰本绘画书籍。

  宫殿的中央是圣遗物室,陈列著属于先知穆罕默德的宝物,这些物品是奥斯曼苏丹继承「哈里发」(Halife)或伊斯兰教皇制度时带到伊斯坦堡的。(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普宫殿

2007年8月28日星期二

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

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

  圆顶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又称金顶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区,是伊斯兰教著名清真寺,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坐落在耶路撒冷老城东部的伊斯兰教圣地内,在阿克萨清真寺以北300米处。穆斯林称为“萨赫莱”,意为“岩石”,故亦称“岩石清真寺”;犹太人和基督徒称为圣殿山;数百年来,欧洲游客称之为奥马尔清真寺。它一直是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穆斯林相信圆顶清真寺中间的岩石就是穆罕默德夜行登霄,和天使加百列一起,到天堂见到真主的地方。相传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乘飞马从麦加飞到耶路撒冷,他从一块巨石夜游登天,聆听真主安拉的启示,后来在穆罕默德登天的地方建起了金顶清真寺,那块石头现在还保存在清真寺内。清真寺的拱顶全部用24K黄金镀成。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耶路撒冷的圆顶清真寺

2007年8月27日星期一

美国梅萨维德的国家公园

美国梅萨维德国家公园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又叫弗德台地国家公园,建立于1906年6月29日,是美国唯一一个专为保护人造建筑而设立的国家公元。1979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单位。

  据考古学家研究,在公元550年到1270年间,这里生活着美国印第安土著居民,他们穴居悬崖峭壁之上,生活方式十分独特。公元1276到1299年,这里发生了连续24年的大旱灾,食水断绝,人们向东逃荒,到水源充足的地方重建家园。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美国梅萨维德国家公园

德国勃兰登堡门

德国勃兰登堡门

  勃兰登堡门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国家的标志,它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

  在德国历史上,勃兰登堡门象征着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国的第一次统一和兴盛。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分裂为东德和西德,柏林亦划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分属东德和西德管辖,勃兰登堡门位于东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线上,也是冷战时期华沙公约组织国家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之间的分界线,因此它曾经成为德国分裂、欧洲分裂和冷战的象征。

  1990年两德统一后,勃兰登堡门又成为了德国重新统一和欧洲重新统一的象征。(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德国勃兰登堡门

2007年8月26日星期日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机房的建筑遭到毁坏,同时发生了火灾,反应堆内的放射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并向大多数东欧国家提供重要电力。但该核电站的反应堆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水冷式石墨慢化反应堆,铀燃料棒放在一大堆石墨中,由石墨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度,从而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由于石墨反应堆不够安全,许多年以前就被西方国家抛弃了。这种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猛增,直至超过熔点而导致熔毁事故。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引起机房起火,浓烟使人呼吸困难,放射性物质不断外溢。核电站所在地区有2.5万居民,这些居民从26日晨开始疏散,疏散共用了34个小时。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瑞典北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发现放射尘埃增多,600名工人被迫撤离核电站,近千名居民排着长队等候接受放射性尘埃的检查。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受到污染最重的是波兰,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南斯拉夫政府也要求居民不要利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后五个多月才恢复发电,使苏联蒙受了巨大损失。据苏联官方公布,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卢布(约合29亿美元),如果把苏联在旅游、外贸和农业方面的损失合在一起,可能达到数千亿美元。同时,在核事故的危害下有33人死亡,300多人因受到严重辐射先后被送入医院抢救,有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辐射污染。为了防止进一步的辐射,苏联将28万多人疏散到了辐射区以外。

  来源:人民网资料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