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11日星期三

南沙群岛

南沙群岛地图

南沙群岛地图

南沙群岛地图

  位于南海南部的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分布海域最广,岛礁最多,但平均每个岛礁面积最小的一个珊瑚岛群。南沙群岛北起礼乐滩北的雄南礁,南至亚西南暗沙;西自万安滩,东到海马滩,分布海域面积82万平方公里。整个岛群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略成不规则的四边形,共有岛礁沙滩200多个。主要岛屿有太平、南威、中业、西月、南钥、南子、北子、景宏、鸿庥、马欢、费信等11座,以及安波、杨信等沙洲l0座和永暑礁人工岛,陆域面积合计约2平方公里。虽然太平岛最大,面积也只有o.43平方公里。

  南沙群岛在我国古代有千里长沙、万里石塘之称。群岛中部,岛、礁、沙、滩星罗棋布,水下地形十分复杂,被称为“危险地带”。群岛边缘水深剧塔,直下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底。岛上地势平坦,最高的鸿庥岛海拔6米。整个群岛是在南沙地块上发育起来的。

  星座深达1800米—2000米,基底由古生代的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南沙永昌礁的钻探研究证明,在地质构造上,南沙群岛与西沙群岛有相似之处。

  南沙群岛海滩似玉,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幅永不褪色的热带海岛风光画卷。动值物种类也同西沙群岛一样,是海龟、玳瑁繁殖的家园。在一些岛上还有我国古代人民辛勤开发的遗迹。永暑礁上,一座美丽的人工岛拔海而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南沙群岛地标

2006年10月10日星期二

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字叫“纳斯卡”的小镇。小镇边上有一片广袤的荒原,人称“纳斯卡荒原”。在这片辽阔的原野上,有一处令人难以理解的奇迹。

  本世纪中叶,一支考古队来到纳斯卡荒原进行考察。他们在寻找水源时,意外地发现荒原上有许多“沟槽”。“沟槽”深度为0.9米,宽度有的只有15厘米,有的达20米。当时他们弄不清楚这“沟槽”是怎么回事,称这是“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

  之后,考古学家从高空俯瞰,才发现这些“沟槽”是组成许多巨大图案的线条。

  这些巨大图案内容丰富: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有类似现在的飞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图案;有人形的图案,其中有一个人形,只有一个头和两只手,且一只手仅有4个手指……这些图案线条精确,互不交叉,画面栩栩如生。这些图案是什么时候创制的?是谁创制的?创制这些图案干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些问题。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一些巨画标明宝藏的所在,但一般人无法“读懂”“密码”。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体育活动的场所,那些图案为各项体育活动而设计的。

  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那些图案中的每个图像分别为各个氏族的图腾。

  总之,纳斯卡荒原图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秘鲁纳斯卡荒原图案之谜

2006年10月9日星期一

马德拉群岛上的有趣地标

  马德拉群岛是一个旅游胜地,不过也有人发现上面的一些有趣的地方,读者zjcxzj就发来一些有趣的地标,一个是波尔图.桑塔岛(Porto Santo)上的大字,一个是该岛上飞机起飞后被拍摄下来的尾迹,挺有意思的。

马德拉群岛

  参考资料:大西洋明珠—马德拉群岛

  有“大西洋明珠”美誉的马德拉群岛(Madeira)是葡萄牙的领地,它位于非洲西北海岸的北大西洋内,面积796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气候,由含火山的群岛组成。这个群岛, 是葡萄牙人于1418 年发现的一个无人居住海岛。

  马德拉群岛包括两座有人居住的岛屿--马德拉岛(Madeira)和波尔图.桑塔岛(Porto Santo),两个无人居住的岛---德瑟塔斯岛(Desertas)和萨尔瓦格斯岛(Selvagens);马德拉岛是其中最大的岛屿,岛内人烟稀少,主要城镇名叫丰沙尔(Funchal),在岛的东南沿海;波尔图.桑塔岛于马德拉岛以北约26海里(42公里)处,德瑟塔斯岛位于马德拉岛外东南面约11海里(18公里)处;萨尔瓦格斯岛又称萨尔瓦根(Selvagen)群岛,由三个无人居住的岛礁组成,其位置大约在马德拉岛外西南面约156海里(251公里)处。

  这些海岛, 由于他们特别的地理位置和群山地貌, 有着令人惊叹的温和气候。非常稳定的平均温度, 夏季22度和冬天16度, 并且湿度也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 体现出这些海岛特别的亚热带特点。海水温度也是很温和, 由于温暖海湾的影响, 夏季海水呈现的平均温度是22度和冬天呈现的是18度,所谓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于旅游度假。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马德拉群岛上的有趣地标

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

塘朗山公园

  塘朗山公园总面积约9.93平方公里,海拔430米,塘朗山郊野公园将以自然山水为骨架,以山水林泉和动植物形成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让游人在游憩中了解自然、享受自然,并自觉保护自然。

  目前塘朗山郊野公园有一条机动车道直通山顶,但为了游人的安全,此车道禁止私家车进入,骑自行车可能目前还可以进入,不过附近登山居民一直抱怨骑车下山者呼啸而下,极不安全,可能以后自行车也会禁止进入。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深圳塘朗山郊野公园地标(中文版)

2006年10月7日星期六

北朝鲜宁边核设施地标

  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的国庆节的第三天,北朝鲜宣布将进行核试验,正式走向核武国家的行列,全球为之震惊。

  根据維基百科上的相关介绍,北朝鲜于1974年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于1985年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88年美国将朝鲜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黑名单,并对其实施制裁,1989年美国卫星照片显示北朝鲜宁边有一个核处理工厂,可进行核武器生产,1994年,北朝鲜宣布将冻结和废除其宁边的核武项目后,朝鲜和美国签署了一项核安全监管协议,美国将提供北朝鲜轻水反应堆。2002年,美国总统布什将朝鲜与伊朗和伊拉克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国”,美朝关系急剧恶化,2003年,朝鲜退出了核不扩散条约,并威胁要进行核实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于北京开始。美国在这之前拒绝与朝鲜举行直接谈判。北朝鲜曾经在2005年4月宣布关闭了宁边的核反应堆,但是美国在2005年9月份公布了一张卫星照片,声称该照片显示朝鲜恢复运行了宁边的一个五兆瓦的核反应堆。

宁边核反应堆

  这个图片是美国公布的北朝鲜宁边五兆瓦核反应堆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反应堆冷却塔上方有蒸汽冒出,这种情况暗示反应堆正在运行。”

  下面是我在Google Earth官方社区上找到的宁边周边核设施的KML地标文件,安装Google Earth软件的可以下载后自己研究一下,这个地标文件包含宁边五兆瓦核反应堆,五十兆瓦的核电站,宁边周围二十多处防空设施,宁边核燃料处理设施,核燃料再生实验室,废料处理工厂,管理楼等等。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北朝鲜宁边核设施地标(中文版)

2006年10月6日星期五

艾雅斯岩-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岩石

艾雅斯岩-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岩石

  艾雅斯岩(Ayers Rock),也叫做乌奴奴(Uluru),位于澳大利亚北领地,是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岩石。其为圆形红色沙岩,周长约为9.4公里,高出周围平地约384米。

  艾雅斯岩位在爱丽斯泉市西南 470 多公里处,同时也在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国家公园内。当地的原住民族很尊崇艾雅斯岩,当地具有许多水泉、岩洞以及史前绘划。

  艾雅斯岩是北领地最醒目的自然标记。这块348米高的巨大砂岩耸立在一望无尽的沙漠平原上,无论是旭日东升还是夕阳西下,艾雅斯岩都会折射出不同的色彩——血红、赭色、暗红、橘红、咖啡、土红、绛红、深蓝、深紫。对于每年来自全球的数十万游客来说,旅途中最精彩的莫过于从远处眺望艾雅斯岩的壮观景色,或在风景迷人的山脚下漫步。

  然而,正如到了长城脚下没登临长城一样,许多游人不满足于在山脚停步,他们怀着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而来——沿着陡峭的岩石攀爬到山顶,征服这一象征着惊险的标志。虽然当地的土著阿南古人不希望游客攀爬对他们具有重大的宗教意义的乌鲁鲁,虽然上山的路崎岖艰险,但是这块红色巨石总有吸引人登顶的魅力!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艾雅斯岩地标

2006年10月5日星期四

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亚历山大图书馆

  在亚历山大市最繁华的海滨大道,坐落着三座造型奇特的建筑,它们就是重建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图书馆主体建筑宛如一轮斜阳,象征着普照世界的文化之光。珍贵的馆藏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最值得自豪的地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这里大放异彩,使这里成为全世界学者和旅游者向往的文化圣殿。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最丰富的古籍收藏。当公元五世纪图书馆被毁于一旦时,其珍藏的大量古代智慧也随之永远消逝了。

  为设计一座大型的新亚历山大图书馆,埃及政府于1989年宣布举办一次建筑设计比赛。共有650多个建筑设计小组提交了图纸。当斯诺赫塔(Snhetta)建筑事务所 – 一个从未获过奖,也几乎从未承担过大型建筑项目的挪威小公司 – 被授予一等奖时,大家都颇感惊讶。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或称亚历山大藏书馆,于2002年启用,并被广泛视为近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建筑作品。

  这座图书馆既气势宏伟又简约朴素。该设计的精髓体现在一个对角剖开的直立圆柱体,其清晰的几何形状与古埃及的伟大建筑极为相似。图书馆圆柱体的一条分割直线实际是一座步行桥,为图书馆和南面的亚历山大大学提供了通道。步行桥跨越一条交通繁忙的街道,与图书馆的二楼相接,并继续通往建筑北面的一个海滨广场。在桥的西侧,圆柱体有一个直角空缺,为图书馆的主入口创造了空间。图书馆的入口面对着年代较早的大学礼堂正门,仿佛是向这个相邻建筑表示敬意。在两座建筑物之间,有一个石块铺地的广场。一座巨大的球形建筑坐落于广场中央,其内部是一座天文馆。圆柱体的顶部是倾斜的。一般而言,这会形成一个椭圆形的屋顶表面。然而,设计师一开始就把圆柱体设计成为倾斜的椭圆形,因此图书馆的底层和倾斜的屋顶表面皆呈正圆形。图书馆的倾斜墙体和倾斜的屋顶全部朝向大海。虽然一个真正的圆柱体是一种静止的形态,但是图书馆的不规则设计却提供了动感 – 而地下10米、地上32米、共计10层的建筑垂直高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印象。圆柱体南部的墙体覆盖着花岗岩板。岩板是从岩块上剥离出来的,而并非是切割而成的。因此岩板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呈现出柔和的线条。花岗岩板上铭刻着世界各地的文字符号。太阳在空中的移动和附近水池反射出的灯光,使篆刻符号产生出动态的阴影效果,令人想起古埃及神庙的墙壁。图书馆宽阔的中央大厅 – 是一个直径160米的半圆形 – 颇具强悍之风。曲线墙体由水泥材料建造,其垂直连接部分未加掩饰。而直线墙体上则覆盖着来自津巴布韦的黑色岩石。大厅的地面共分七层,逐一向北方的地中海依次降下。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亚历山大图书馆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