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国会大厦(也称“帝国大厦”)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德国国家统一后,历时十二年的重建计划已经改变了德国首都的面貌。这里一度是欧洲分裂的象征,现在则是大陆东西两侧的效仿聚会之地。在这个历史悠久却又现代化的城市里,玻璃与钢铁掺杂在十九与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格中。

  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铭文“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上的。

  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目前,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国会大厦。现在,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2006年11月28日星期二

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

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建于1993年至1995年,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并且展有犹太人在德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馆长布鲁门索(MichaelBlumenthal)是德裔犹太人,他的父亲曾被拘禁在布杭瓦尔集中营(Buchenwald)。这座博物馆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

  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称他的设计为“BetweentheLines”(两线/行之间)。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voids”)打断。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意喻着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

  犹太博物馆里,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整幢建筑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沉重铁门,阴冷黑暗的狭长空间,微弱的光线,使参观者无不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藉由此混乱的图形表达出欧洲集体意识中最痛苦回忆之可怖。

  博物馆在2001年9月9日开幕,展示内容包括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它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种族屠杀。其他的种族残杀,还包括土耳其人在1915年到1916年大规模残杀亚美尼亚人(120万人死亡)、赤棉政权在1975年到1979年屠杀柬埔寨人(170万人死亡),以及1994年在卢安达,图西人对胡西人大开杀戒(50万人死亡)。根据国际法,1948年起,种族屠杀被视为一项罪行。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柏林犹太博物馆

2006年11月26日星期日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每年4、5月,荷兰大地就会披上多彩的外衣。自从奥地利大使从奥斯曼帝国带回的球茎于1594年首次开花以来,荷兰的郁金香经过四个世纪的拣选、淘汰,如今已衍生出八百多种变种。荷兰人以两万多公顷的田地(一半种郁金香,四分之一种百合),生产的有花鳞茎植物(约一百亿株)占全球百分之六十五,切花则占全球百分之五十九。荷兰农业雇用了百分之五的劳动人口,是全世界最集约的农业之一,並将荷兰推上全球第三大农产品输出国的宝座(仅次于美国、法国)。但农药导致水质恶化,荷兰因此开始利用天然掠食者来保护作物,尤其是园艺领域的作物,使其免遭疾病和害虫侵袭。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它是工业城毕尔巴鄂(Bilbao)整个都市更新计划中的一环。当初斥资一亿美金动工兴建,整个结构体是由加州建筑师盖里(FFrank O.Gehry),藉助一套v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两万四千平方公尺,陈列的空间则有一万一千平方公尺,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公尺乘以30公尺见方。这项文化名胜已经吸引许多人前来毕尔巴鄂参观,每年参观人数从26万人增加到100万人。博物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这多),也为该市盈率带来新生。

  1997年,一座石破天惊的建筑杰作在西班牙中等城市毕尔巴鄂横空出世,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被报界惊呼为“一个奇迹”,称它是“世界上最有意义、最美丽的博物馆。”它就是古根海姆艺术博物馆。

  作为城市诗篇的建筑,能够将城市中疾走的人群从庸碌的时间中暂时解救片刻,或者仅仅是让我们深呼吸一次,在云淡风清中悦目而赏心,然后幻想夕阳和雨。那些能够将建筑真正作为城市诗篇而书写歌咏的建筑师,在这个时代比真正的诗人还要稀少,一座城市遭遇他们、发现他们、并邀请他们为自己留下吉光片羽,需要的是难得的福缘。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巴鄂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

  毕尔巴鄂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20世纪中叶以后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毁,整个城市雪上加霜,颓势难挽,虽百般努力却苦无良策。九十年代初,毕尔巴鄂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若非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尚占有一席之地,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闻该市之名。

  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议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历史不长、名头不响、风俗不奇、景色不佳,兼乏名人旧迹,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而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向为收藏现代艺术的重镇,其基金会早有向欧洲拓张之意,双方一拍即合,要将新的博物馆营造成当代的艺术奇迹。

  环顾天下,彼时在全世界堪当此大任的建筑师屈指可数,最后双方将目标锁定于洛杉矶建筑师弗兰克·盖里。盖氏的建筑向来以前卫、大胆著称,其反叛性的设计风格不仅颠覆了几乎全部经典建筑美学原则,也横扫现代建筑,尤其是“国际式”建筑的清规戒律与陈词滥调。

  深受洛杉矶城市文化特质及当地激进艺术家的影响,盖里早期的建筑锐意探讨铁丝网、波形板、加工粗糙的金属板等廉价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并采取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力。其作品在建筑界不断引发轩然大波,爱之者誉之为天才,恨之者毁之为垃圾,盖里则一如既往,创造力汹涌澎湃,势不可挡。终于,越来越多的人容忍了盖里,理解了盖里,并日益认识到盖里的创作对于这个世界的价值。

  1989年,整整60岁的弗兰克·盖里荣获了国际建筑界的顶级大奖——普利茨克建筑奖,这时,他已从一个叛逆的青年变成一位苍苍长者,尽管已功成名就,声誉倾盖一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向新的建筑可能性的追问,没有停止过向自由深处抵进的步伐。

  1991年开始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成为盖里“晚年变法”,跃升到更高创作境界的重要契机。博物馆选址于城市门户之地——旧城区边缘、内维隆河南岸的艺术区域,一条进入毕市的主要高架通道穿越基地一角,是从北部进入城市的必经之路。

  从内维隆河北岸眺望城市,该博物馆是最醒目的第一层滨水景观。面对如此重要而富于挑战性的地段,盖里给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建筑史上最大胆的解答:整个建筑由一群外覆钛合金板的不规则双曲面体量组合而成,其形式与人类建筑的既往实践均无关涉,超离任何习惯的建筑经验之外。在盖里魔术般的指挥下,建筑,这一章已凝固了数千年的音乐又重新流动起来,奏出令人瞠目结舌的声响。

  在邻水的北侧,盖里以较长的横向波动的三层展厅来呼应河水的水平流动感及较大的尺度关系。因为北向逆光的原因,建筑的主立面终日将处于阴影中,盖里聪明地将建筑表皮处理成向各个方向弯曲的双曲面,这样,随着日光入射角的变化,建筑的各个表面都会产生不断变动的光影效果,避免了大尺度建筑在北向的沉闷感。

  在南侧主入口处,由于与19世纪的旧区建筑只有一街之隔,故采取打碎建筑体量过渡尺度的方法与之协调。更妙的是,盖里为解决高架桥与其下的博物馆建筑冲突的问题,将建筑穿越高架路下部,并在桥的另一端设计了一座高塔,使建筑对高架桥形成抱揽、涵纳之势,进而与城市融为一体。以高架路为纽带,盖里将这栋建筑沛然莫御的旺盛生命活力辐射入城市的深处。

  博物馆的室内设计极为精彩,尤其是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它创造出以往任何高直空间都不具备的、打破简单几何秩序性的强悍冲击力,曲面层叠起伏、奔涌向上,光影倾泻而下,直透人心,使人目不暇给,百不能指其一。

  在此中庭下,人们被调动起全部参与艺术狂欢的心理准备,踏上与庸常经验告别的渡口。有鉴于赖特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中对艺术展品不够尊重的教训,盖里的展厅设计简洁静素,为艺术品创造一个安逸的栖所。

  古根海姆博物馆极大地提升了毕尔巴鄂市的文化品格,1997年落成开幕后,它迅速成为欧洲最负盛名的建筑圣地与艺术殿堂,一时间冠盖云集,游客如织,成为欧洲文化界人必躬逢之盛。博物馆的参观人数在年余间就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岁入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毕尔巴鄂一夜间成为欧洲家喻户晓之城、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毕市政府赚得盆满钵满、食髓知味之余,随即邀请全世界多位著名建筑师为其设计各种标志性建筑。古根海姆基金会创造了现代文化奇迹,为博物馆界留下了一个不胫而走的神话,与毕市政府形成“双赢”。弗兰克·盖里也由此确立了其在当代建筑
的宗师地位,并被委托设计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新馆。

  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

  1996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哈佛大学教授、西班牙著名建筑师拉斐尔·莫尼欧对它由衷叹服道:“没有任何人类建筑的杰作能像这座建筑一般如同火焰在燃烧。”

  这个作品中盈溢的那种暗合于西班牙文化的、既激扬又沉静的诗意,不仅倾倒了全世界的万千民众,也折服了无数对盖里满怀偏见的建筑师。当然,最幸福的应属毕尔巴鄂市的居民,当天起凉风,日影飞去,整个博物馆因光阴的流转而幻化出奇异的迷彩,河面粼波浩荡,光影上下相逐,整座城市随一栋熠熠闪烁的建筑舞蹈起来的时候,他们是否已淡忘了城市痛苦的过去,不知今夕何夕?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2006年11月25日星期六

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

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

  这只巨大的扇贝壳是用土做成的。起重机沿着稍稍弯曲的路线连续弃土,创造出这一道道相邻的隆起沙地。这些采掘出来的土内含铜矿,土与矿石经过筛滤而分离。铜矿在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铸造厂精炼,由于安装了新设备,该厂如今可将精炼过程中释放的百分之九五的二氧化硫和百分之九十七的砷滤出。1992年通过了一道法令,旨在降低空气污染,要求经营该矿场和附属设施的国营公司,投资数千万美元更新设施。但该公司的产能并未因此而降低,事实上,从2004年起,丘基卡马塔矿场的产能将提高为每年七十五万公吨的铜(2001年时是63万公吨)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智利丘基卡马塔的铜矿场废料

2006年11月24日星期五

漫步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美国西南部距墨西哥六十英里的亚利桑纳州沙漠,排列一大片连著一大片以千计的美国军机,壮观的场面,若不是亲眼目睹,实在难以想像。从当年美国海军的飞船,到去-年在伊拉克(新闻、网站)战火中被追杀得千疮百孔的A10「霹雳」攻击机,都停放在这个被暱称为「飞机坟场」的全球最大飞机保存场———「航太维修及翻新中心」。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飞机坟场位於亚利桑纳州吐桑城的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内,占地二千六百英亩(十点五二二平方公里,只比台北市信义区略小),目前存放了四千馀架、共约七十种美国-军机。这里也有几架民航机,是军方为取用零件而买的。

  飞越大西洋 林白在此降落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这个基地已有近八十年历史。基地建於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飞行家林白创下史上首次飞越大西洋纪录後,驾著单翼型飞机「圣路易精神号」在此降落,为戴维斯—蒙森-机场举行落成揭幕仪式,它也是当时是美国最大的民用机场。二次大战期间,这座机场并担任轰炸机作战训练基地。

  大战结束後,机场转为空军基地,自一九四六年开始,负起保存军机的任务。美国当年在广岛投下第一枚原子弹的B二九轰炸机—艾诺拉?盖,即是戴维斯—蒙森成为飞机-贮存场後的第一批「住客」。

  之後,在韩战和越战期间,这一基地曾负责提供飞机和零件。基地也在对伊拉克战争期间供应飞机零件。少雨碱性土 适合存放飞机

  据美国与前苏联间当年签署的「限制和削减战略进攻武器条约」,数百架B五二战略轰炸机曾在此地销毁。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这片基地全盛时期是在一九七三年,当时共存放了六千馀架飞机。因为此地存放的多是退役且不能再飞的空中英雄,这些飞机的零件,也常被拆作他用,等於是许多军机的-最後安息之地,飞机坟场之名因而不胫而走。

  但称这里为「坟场」,其实并不完全公平,因为存放在这里的飞机也常翻新。二○○三会计年度中,这里共收存了一三一架飞机,但也翻新出厂了一一二架飞机,并对外供-应近一万八千件飞机零件,总值达十亿美元(约合台币三百卅八亿)。

  美军挑中此地存放非现役飞机,是看上吐桑得天独厚的天候适合长期存放飞机,不必另建机库和停机坪而无朽损之馀。吐桑沙漠少雨(年降雨量十一英寸)、湿度低,加上-碱性的紧密钙质层土壤,成为最理想的飞机存放地点。

  对决定保存准备将来启封翻新的飞机,航太维修中心都依照存封的标准程序处理,先移除危险的武器和机密装备,释出燃料,以润滑油料保护油管及油箱,之後用胶带密封-所有的门窗、开口处及隙缝,再喷上数层特殊喷胶封住飞机外层,底层则不封以便散热。有些飞机则用塑胶罩保护。

  这个标准存封程序一般可将飞机存封四年,四年後再启封重新封存。

  由该中心翻新的飞机,主要是提供给美国国防部使用,不过,义大利、波兰和泰国等美国友邦也在此提取军机,都曾买过这里封存的F十六战斗机。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台湾一九九三年前曾在该中心选购四架E二「鹰眼」空中预警机,今年五六月间,也在此挑选了十二架「猎户座」反潜侦察机。

  但当时美国国务院严格规定不能全新军机给台湾,因此最後折衷的做法是,台湾取得全新的E二,但另外装上旧E二的起落架门,及台湾完全派不上用场的尾钩(飞机停靠-航空母舰上所需,但台湾没有航空母舰)。

  航太维修中心很自豪的指出,在这里花的每一块美金,可赚回十六美金的回馈,为美国政府省下大笔经费。也因此该中心也正名说自己不是飞机坟场,而是「沙漠之钻」。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在基地里广阔的沙漠中储存着美国军方的退役飞机和封存飞机。因为这里的气候温暖干燥,机体腐蚀很慢。

  每架被送到坟场的飞机都要拆除易损的部件和昂贵的仪器,并且抽干了“飞机的血”——燃油、液压油等所有液体,机体上的窗口、门、舱口都用保护性材料密封,座舱玻璃遮盖严密,否者很容易被沙漠强烈阳光所老化变黄,但是飞机机腹的舱门则尽量开着,避免机内气压过高。

  多数被送到这里的飞机最终的下场是成为“配件供应者”,最终被拆得零零碎碎;少数幸运儿像 C-130 运输机侧整修后被卖成民用,如改成灭火机。但是也有飞机是指定到这里来“杀头”的,大批 B-52 成为核裁军条约的牺牲品,被肢解后排列整齐后供苏联卫星拍照。当然也有少数一些封存的飞机也会被卖到国外。

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来源:联合新闻网,华盛顿记者林宝庆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美国空军异常壮观的“飞机坟场”

2006年11月23日星期四

谷歌地图揭秘美国核武器储存地点

美国核武器储存地

  一项新公布的发表在《原子科学家公报》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存储的近万枚核弹头在12个国家和18个地点以及欧洲六国。

  文章的作者-汉斯米登森的罗伯特和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第诺里斯确定的地点可能从多年的监测数据拼合文件中分析官员报表、新闻报道、漏水、交谈现任和前任官员、商业高分辨卫星照片等解密。

  大概认定超过三分之二的核弹头仍贮存在美国的军事基地、弹道导弹和轰炸机,即使目前冷战已结束了16年。两千这些弹头仍维持高度警戒,准备随时发射。只有大约28%的美国核弹头已移到单独设施储存,其中最大的一个地下基地在航空克基空军基地,新墨西哥州存储了超过1900枚核弹头。

  目前美国核武基地分别是:太平洋战略武器设施、班戈、华盛顿空军基地、内华达州、华伦空军基地、怀俄明航空空军基地、新墨西哥空军基地、蒙大拿迈诺特空军基地、北达科他厂、德州巴克斯空军基地、路易斯安那州埃尔斯沃斯空军基地、密苏里战略武器设施。

  使用Google Earth软件可以看到这些存储点,下面的地标文件就包含了所有核武器存储点的地址。美国的核武器安全部门是不希望大众知道这些位置。

  资料来源: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战略安全博客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Google Earth揭秘美国核武器储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