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2日星期六

香港3D谷歌地图模型扩展

Google Eath的香港3D模型扩展

  来自Computamaps的这个家伙创造了另外一个城市的3D建筑物模型,这个城市是香港。该文件将香港29个主要城市的细节进行了描绘,总共增加了多达5000个建筑物构成。

  点这里下载香港3D扩展(3.4M)。

  双击建筑物地标可以放大,Computamaps已经给建筑物着色,使其有了更大的写实感。据史蒂文认为艺术家手工制作的地图扩展看起来比GE程序自动生成图更好一些,在微软虚拟地球三维也是一样的。史蒂文看见一个问题是,艺术家的的这些虚拟扩张在阳光阴影下处理的更好,VE3D建筑物的阴影将破坏图片纹理,不太好。无论如何,这组扩展对于香港来说是绝对值得收藏观赏的。

  William Long翻译原文自GEarthBlog,并首发于Google Earth观察

2006年12月1日星期五

日本明治神宫

日本明治神宫

  位于东京涩谷的明治神宫,建于1915年,是纪念明治天皇和皇后的别宫,二战时被焚。现在的建筑群是1958年重建的,供奉明治天皇与昭宪皇太后。整个神宫占地152.3万平方米。神宫内有南、北、西3条参拜道,从南面正路进入,经过神宫桥,迎面即是巨大的大鸟屋(牌坊),是日本木造牌坊中最大的,道路两旁古树参天,百鸟争鸣。神宫内苑,西边是美丽的神宫御园,御园西北角是明治神宫本殿。外苑有圣德太子纪念馆,国立竞技场,东京都体育馆等。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主赛场就设在这里。 每年去参拜明治神宫的人数总是日本的最高纪录,尤其是在新年伊始,有近400万人。另外,据说明治神宫的卦签也很灵i.

  明治神宫是东京五个最主要的神社之一,其他的四个是日枝神社、靖国神社、大国魂神社和东京大神宫。在日本据说全国有接近100万个神社,1000万神道教信众。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么多神社?因为日本是一个神道教的国家,神道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比较复杂的、和佛教、儒教文化相混合,产生的一种日本本土宗教,她形成于公元7世纪以后的奈良时期。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日本明治神宫

2006年11月30日星期四

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西班牙塔可山(Montana de Taco)为一座322公尺高的火山穹顶,看似守望着布宜纳维斯塔(Buenavista)的农业地区,,古老的火山口如今已成了蓄水池。特内里费岛(Tenerife)西北部沿岸平原上到处都是香蕉园,灌溉香蕉园的水源即由此而来。香蕉园在肥沃的火山土和亚热带气候中欣欣向荣,在加纳利群岛(Canary Islands)的农产中占了三分之一。然而,这些群岛严重缺乏新鲜饮水,主要是因为降雨量低,又没有河川,于是7座岛屿中有两座几乎全靠滤掉盐份的海水过活。饮水短缺影响了超过百分之二十的群岛居民,而进入这一带的观光客数量已经相当多,对饮水的需求也不断地增长。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西班牙布宜纳维斯塔的塔可山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以前你可能看到过我们发布的Google Earth上的荷兰裸体日光浴的地标,其实你可能不知道,在荷兰海牙,赤裸和半赤裸荷兰男人和女人们其实已经泛滥成灾了,是的,现在不需要什么望远镜之类的偷窥工具了,打开你的Google Earth,定位荷兰海牙,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十大裸体照片吧。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一名:这个女人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不少人认为她是个面朝天的女性,我个人保留怀疑。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二名:紧挨上面那个露胸部的女人旁边一处,我认为这一个可以确定是个女子。她看起来似乎面朝天,并且她头上看上去有一大簇头发,因此可能是女性。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三名:上一位的旁边六间房的地方,又是一个半赤裸的荷兰人,她好像穿着某种短裙。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四名:这一个曾经在其他站点被广泛讨论,不过我还是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人,只是穿的很少而已。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五名:这个人认为他在自己的屋顶是安全隐秘的(他大概没有看过《国家的敌人》这部电影),此人的胸部是全裸的(性别未知,仅从胸部无法识别)。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六名:海滩外面的一个咖啡店里(推测这是开放之前),我们看到某个人镇静地坐在椅子上,并没有察觉到现在全世界都有福来欣赏她裸露的身体。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七名:上面那个裸体主义者也许并且未察觉,在楼房的对面,还有其他人也在裸体日光浴,这个更厉害,几乎完全一丝不挂!顺便说一句,有谁知道谁在这件咖啡店工作吗?好希望去光顾一下。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八名:还是在海滩,有两三个裸体主义者认为他们躲藏在屏风后面就没人看到了,显然他们错了,他们的裸体是无处可藏的。

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第九名:这个家伙试图将身体躲藏在一些灌木丛中,当然也是逃不出世界淫民的眼睛… 说实在的,我真希望大家一起去扯这家伙的大肥腿。

  第十名:好了,您知道还有更好一个吗?我肯定的还有更加精彩的内容还没有被发现,所以去搜索吧!找到后告诉我,你会发现那会被我添加到这里。

  感谢Google Earth社区用户的这些发现。

  中文翻译由 William Long 翻译,并首发于Google Earth观察,名为《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英文原文:Top 10 Naked People on Google Earth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Google Earth上发现的十大裸体照片

2006年11月29日星期三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国会大厦(也称“帝国大厦”)现在不仅是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屋顶的穹形圆顶也是最受欢迎的游览圣地。它不断更新的历史映射着自十九世纪以来德国历史的各个侧面。德国国家统一后,历时十二年的重建计划已经改变了德国首都的面貌。这里一度是欧洲分裂的象征,现在则是大陆东西两侧的效仿聚会之地。在这个历史悠久却又现代化的城市里,玻璃与钢铁掺杂在十九与二十世纪的建筑风格中。

  国会大厦建于1884至1894年,是保罗·瓦洛特在德意志帝国成立之后为帝国议会建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由于当时威廉二世的反对,建筑上的铭文“为了德意志人民”是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被镶上的。

  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

  二次大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目前,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Christo 和Jeanne Claude 包裹国会大厦。现在,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德国国会大厦的圆顶

2006年11月28日星期二

德国柏林犹太博物馆

柏林犹太博物馆

  犹太博物馆建于1993年至1995年,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并且展有犹太人在德国近两千年的历史。

  馆长布鲁门索(MichaelBlumenthal)是德裔犹太人,他的父亲曾被拘禁在布杭瓦尔集中营(Buchenwald)。这座博物馆是为纪念死于第三帝国时期的六百万犹太人而建。

  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称他的设计为“BetweentheLines”(两线/行之间)。建筑折叠多次、连贯的锯齿形平面线条被一组排列成直线的空白空间(“voids”)打断。这些空白空间代表了真空,意喻着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

  犹太博物馆里,由表及里,所有的线条、面和空间都是破碎而不规则的,整幢建筑几乎找不到任何水平和垂直的结构。人一走进去,便不由自主地被卷入了一个扭曲的时空。沉重铁门,阴冷黑暗的狭长空间,微弱的光线,使参观者无不感受大屠杀受害者临终前的绝望与无助,藉由此混乱的图形表达出欧洲集体意识中最痛苦回忆之可怖。

  博物馆在2001年9月9日开幕,展示内容包括大屠杀(Holocaust)的追念,它是二十世纪规模最大的种族屠杀。其他的种族残杀,还包括土耳其人在1915年到1916年大规模残杀亚美尼亚人(120万人死亡)、赤棉政权在1975年到1979年屠杀柬埔寨人(170万人死亡),以及1994年在卢安达,图西人对胡西人大开杀戒(50万人死亡)。根据国际法,1948年起,种族屠杀被视为一项罪行。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柏林犹太博物馆

2006年11月26日星期日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

  每年4、5月,荷兰大地就会披上多彩的外衣。自从奥地利大使从奥斯曼帝国带回的球茎于1594年首次开花以来,荷兰的郁金香经过四个世纪的拣选、淘汰,如今已衍生出八百多种变种。荷兰人以两万多公顷的田地(一半种郁金香,四分之一种百合),生产的有花鳞茎植物(约一百亿株)占全球百分之六十五,切花则占全球百分之五十九。荷兰农业雇用了百分之五的劳动人口,是全世界最集约的农业之一,並将荷兰推上全球第三大农产品输出国的宝座(仅次于美国、法国)。但农药导致水质恶化,荷兰因此开始利用天然掠食者来保护作物,尤其是园艺领域的作物,使其免遭疾病和害虫侵袭。

  来源:杨·贝特朗“从空中看地球”航拍专题

  点击下载地标文件:荷兰利瑟镇郊的郁金香园